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与许多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SLE的病因也不明确,但在具有基因易感的宿主中,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发病的基础。 疾病流行病学中女性人群占显著优势也说明了激素可能也有相关性。[8]

  • 遗传因素:在一些双胞胎的研究中,家族聚集性和超出预期的一致发生率证实了遗传因素也十分重要。[9][10] SLE也在那些有补体缺乏症,尤其是在C2纯合子缺陷型和C4杂合子缺陷型中更常见。[11] 一些全基因组研究近期阐述了基因异常与SLE的相关性,其中包括证实了SLE与基因的组织相容性区域(6p21.33;6p21.32)的关联。[12] SLE与整联蛋白αM(ITGAM)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可能是导致SLE患者出现免疫复合物清除损伤、血管病变等临床特征的原因。基于SLE与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基因多态性之间关联的发现,相关研究进一步确认了干扰素产生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3]

  •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SLE的影响可以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 最大的非感染性致病因素是药物。[14] 首先被报道的相关药物是普鲁卡因胺,[15] 但其他通常有关的药物包括米诺环素、[16][17] 特比萘芬、[18] 柳氮磺吡啶、[19] 异烟肼、[20] 苯妥英[21] 和卡马西平。[22] 相关研究在血清学检查中发现了EB病毒,因此推测EB病毒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此外,还发现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狼疮鼠体内表达增加,因此推测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也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23]

病理生理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一种抗原驱动的免疫介导疾病,其特征为对双链 DNA 及核蛋白具有高度亲和力的 IgG 抗体。患者体内有多个机制维持其 B 细胞池中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其中一个机制是通过调节和辅助性 T 细胞发挥作用。[24][25]

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设,可能的假设之一是调节B细胞的T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些认知也让我们进一步地去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如利妥昔单抗、依帕珠单抗和贝利单抗。

目前存在一个有意思的假设,但还未得到证实,即SLE患者体内的内源性细胞核物质水平较高,这可能是源自于凋亡细胞,如果这类物质没有被清除,可能会导致体内细胞核和胞质成分持续存在。 这些物质可能会被修饰为抗原,引起免疫应答。 有研究提出,在部分SLE的患者中,其凋亡细胞清除机制是受损的。[2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