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可根据克氏锥虫感染的分期确定所需要的咨询类型(家庭医学、内科医学、传染病、心脏病学和心脏外科学、肠胃病学或普通外科学)。对所有病例都需采用多种专业的方法进行治疗。

心电图正常的无症状患者可有良好的预后,此外,对此类患者的随访频率应根据其每年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结果来制定。

在治疗过程中,应每2 至 3 周对患者进行一次 FBC 检查,此外,由于在开始治疗后的 9 至 10 天,患者可能出现皮炎症状,因此应对其进行密切监测。应对接受苄硝唑治疗的患者于每两星期、特别是在治疗的第二和第三个月中进行一次体重测量,并对是否有周围神经病变进行监测。

随访护理水平应大部分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状态。需对急性期患者进行多年随访。

监测涉及有以下措施:

  • 诊断期:在对患者开始治疗前进行基线评估(FBC、LFT、凝血试验、心电图、视病情需要而进行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对上腹部痛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

  • 治疗的第 0 至 89 天:每两周进行一次 FBC、LFT、凝血试验、心电图、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检查

  • 第 60 至 90 天:进行克氏锥虫血液培养、血沉棕黄层 PCR、血清检查 (IgM/IgG)

  • 第 90 天:X 线钡餐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肠)、腹部超声

  • 第 90 天至第 6 个月:每月监测一次 FBC、心电图、视病情进行的超声心动图和胸部 X 线

  • 第 6 个月:克氏锥虫血液培养;血沉棕黄层 PCR;X 线钡餐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肠);腹部超声;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之前或近期出现上腹痛的患者);灌肠(出现相关症状时)

  • 第 9 个月:胸部 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 线钡餐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肠)、腹部超声

  • 第 12 个月:FBC、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 X 线、血清检查 (IgM/IgG)、克氏锥虫血液培养、血沉棕黄层 PCR、X 线钡餐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肠)、腹部超声、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以防出现先前或近期上腹痛)、灌肠(防止出现相关症状)

  • 第 13 个月:开始每 6 个月进行一次心电图和胸部 X 线检查;同时每 12 个月进行一次血清检查 (IgM/IgG)、克氏锥虫血液培养、血沉棕黄层 PCR、X 线钡餐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肠)、腹部超声、灌肠(出现相关症状时)、运动试验。

关于急性恰加斯病治愈的准确定义还尚无临床标准。可使用血清标准来定义,即血清呈阴性为治愈(在大多数病例中,可长达治疗的 5 年后)。建议对患者进行每 6 个月或每年进行一次传统血清检测 (IgG),并持续进行 5 年。当连续出现2 次阴性结果时,可停止随访。

患恰加斯病母亲后代的血清克氏锥虫 IgG 滴度可有长达 9 个月的持续阳性结果。在第 6 个月时,大多数儿童可出现血清阴性结果。较少病例出现持续性血清阳性结果,则应在第 9 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一次最后测试。若此次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确定此患者患有先天性恰加斯病,同时该患者应接受特异性治疗。

对于急性恰加斯病或有克氏锥虫-HIV 共同感染的母亲产出的新生儿,应在孩子出生后前 2 个月对其进行彻底的检查(用直接寄生虫学检查法、动物接种诊断法、血培养)。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