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黑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它是皮肤、眼睛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产色素细胞。其病因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光敏性皮肤(白皙皮肤及易晒伤者)和黑素瘤相关的特殊基因。家族性黑素瘤相关的易感基因是CDKN2A,它可编码P16和p14ARF蛋白。这些蛋白可影响p53及成视网膜细胞瘤(Rb)的细胞周期基因。[14]此外也存在DNA修复缺陷(如着色性干皮病)。环境因素包括过度暴露于日光及人造紫外线辐射(如日光浴床)中[15],还包括邻近地球赤道。晒伤史及间歇性高强度的日光照射比持续性慢性日照更易导致恶性黑素瘤的发生。[16]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可致痣、雀斑(褐色的斑点)的发生和恶性黑素瘤的个人史不同。[9]据估计,只有25%到42%的恶性黑素瘤发生于原有的痣处。[17][18]

病理生理学

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正如前期损害(良性痣或日光性着色斑)的临床和病理证据所示,恶性黑素瘤的生物学过程可能表现为递进式的进展。[19]高频突变的细胞通路包括 RAS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通路(通过激活 BRAF 和 NRAS 原癌基因)和 CDKN2/RB1 通路。[20]BRAF突变见于约40%到50%的恶性黑素瘤。[21][22]V600E是最常见的突变,占所有BRAF突变的75%到90%,但是也存在V600K和V600D/R的突变。[22]NRAS突变出现于约20%的恶性黑素瘤。[21][23]在浅表扩散性和结节性黑素瘤中,BRAF和NRAS突变最常见;BRAF突变几率与患者年龄成反比。[24]除了BRAF和NRAS突变,KIT突变也常见于黏膜和肢端雀斑样恶性黑素瘤。[25]这些和其他突变[26]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由紫外线能量诱导后出现的,会直接对正常细胞周期检查点造成损伤。[27]肿瘤细胞生长失控就随之而来,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生长和逐渐变化的皮损。[27]黑素瘤表现为放射性或垂直性生长;然而,垂直性生长更易导致淋巴或血行转移。[28]

分类

临床分型[2][4][5]

浅表扩散性恶性黑素瘤:浅表扩散性黑素瘤[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浅表扩散性黑素瘤来自于Dr.Hobart Walling和Dr.Brian Swick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

  • 最常见(占60%到70%)

  •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男性好发于躯干,女性则为腿部。

  • 最常见于30到50岁。

结节性恶性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结节性黑素瘤来自于Dr.Hobart Walling和Dr.Brian Swick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

  • 第二常见(占15%到30%)

  • 任何部位

  • 最常见于60岁

  • 快速的垂直生长,且诊断时往往在后期。

恶性雀斑样痣:

  • 占5%到15%

  • 最常见于老年人(>60岁)的日光损害部位,尤其是头、颈部

  • 趋于缓慢生长。

肢端雀斑样恶性黑素瘤:

  • 占5%到10%,但常见于肤色较深的人

  • 见于手掌、脚底及甲床甲下原位黑素瘤[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甲下原位黑素瘤来自于Dr.Hobart Walling和Dr.Brian Swick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

  • 诊断时往往处于晚期。

少数变异型:

  • 包括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spitz痣样恶性黑素瘤、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眼恶性黑素瘤及黏膜恶性黑素瘤。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