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一级预防

B 族链球菌 (GBS) 是新生儿脓毒症的一种主要病因,出生前从产妇阴道定植的细菌中获得该细菌。一些研究显示,对带菌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针对定植的积极筛查联合产时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早发型B族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并且在美国这是推荐的预防手段。[9][39][40][41]然而,在一篇系统评价中,对筛查的有效性存在争议。该评价总结道,尽管给予B族链球菌定植产妇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似乎降低了早发型B族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但是这可能是由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偏倚造成的。此外,该系统评价还指出,生产时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没有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B族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或其他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4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推荐一种筛查方案来预防早发型B族链球菌感染。[9]该筛查方案获得了美国儿科学会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的认可和支持。[9][40]还应参考当地指南。

在临床实践中,符合产时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指征的患者应接受青霉素 G(初始剂量500 万单位,静脉使用,随后 250-300 万单位,静脉使用,每 4 小时一次)或者氨苄西林(初始剂量2 g,静脉使用,随后 1 g,静脉使用,每 4 小时一次)治疗,直至分娩。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推荐的抗生素取决于给予青霉素或某种头孢菌素之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呼吸窘迫或荨麻疹的风险。严重过敏反应风险低的青霉素过敏患者(根据临床病史而定)应接受头孢唑林治疗(初始剂量 2 g,静脉使用,随后 1 g,静脉使用,每 8 小时一次),直至分娩。对于严重过敏反应风险高的患者,预防性治疗取决于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如果分离株对克林霉素无诱导耐药且敏感,则应给予该药(900 mg,静脉使用,每 8 小时一次),直至分娩;如果对其存在耐药或诱导耐药,或者敏感性未知,则应给予万古霉素(1 g,静脉使用,每 12 小时一次),直至分娩。为实现新生儿管理目的,只有在分娩前至少连续 4 小时给予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唑林治疗时,产妇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才被视为充分。从新生儿角度考虑,无论给药时间长短,产妇接受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预防性治疗都被认为是不充分的。[9]

如果出现早产的症状或体征(妊娠期<37 周 0 天),应立即进行直肠和阴道拭子采样,以培养 B族链球菌,并开始给予 B族链球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如果进入真正的分娩期,除非在之前 5 周内采集样本的培养检测结果为阴性,否则应继续给予预防性治疗,直至分娩。如果此时未出现真正分娩,这些培养检测结果可用于指明真正分娩时的 B族链球菌状态。如果尚未分娩,则应在妊娠 35-37 周时重复进行 B族链球菌培养。[9]

如果出现胎膜早破 (PROM),应进行 B族链球菌培养,并开始给予预防性治疗。如果未进入分娩期,应继续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持续 48 小时,如果细菌培养阳性,还需在真正分娩启动时给予进一步抗生素治疗。[9]

对于非妊娠成人,可以通过密切关注诱发因素(例如皮肤护理、导尿管或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洗手)和恰当管理和控制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来预防感染。[11]

没有任何一级预防措施可用来预防晚发型新生儿感染,或者婴儿、儿童或孕妇感染。但是,目前正在研制可预防感染的疫苗,有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一种有用的预防措施。[10]

虽然阴道用氯己定能显著减少新生儿的定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研究并未显示其他结局有所减少。因此,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将阴道用氯己定作为预防早发型B族链球菌病的手段。[43][44][45]

产时需要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的指征:

  • 既往出生的婴儿患有B族链球菌病

  • 本次妊娠期间患有 B族链球菌菌尿症

  • 早产(未到妊娠期 37 周,如果分娩前 5 周内采集的培养筛检结果为阴性,则不需要给予产时抗生素预防)

  • 在妊娠 35-37 周时 B族链球菌培养筛检结果为阳性

  • B族链球菌状态未知,并且产时产妇体温>38℃(100.4℉)或胎膜早破时间 ≥18 小时

  • 有需进行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指征(例如尿路感染或绒毛膜羊膜炎)。

二级预防

对于曾生产患有B族链球菌感染婴儿的女性,建议其在未来妊娠期间接受抗生素预防。

为了诊断早发型B族链球菌感染,应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南对新生儿进行管理。[9]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血液培养、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胸部 X 线检查 [如果出现局灶性呼吸系统疾病体征] 和腰椎穿刺 [如果婴儿足够稳定]),任何出现脓毒症体征的新生儿都应接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疗法应覆盖 B族链球菌和任何其他潜在感染性微生物。

患有绒毛膜羊膜炎但情况良好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接受有限的临床评估(血液培养以及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在等待培养检测结果期间,应接受抗生素预防。为了对新生儿进行适当的进一步治疗,需证实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需要接受 B族链球菌预防治疗的产妇所生的没有脓毒症体征的婴儿应留院观察至少 48 小时。如果产妇接受了充分的 B族链球菌感染预防治疗(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唑林,分娩前至少持续治疗 4 小时),并且易于获取医疗服务,在已经知晓家庭观察信息的情况下,新生儿可以在 24 小时后出院。如果产妇尚未得到充分的 B族链球菌感染预防治疗,并且新生儿在妊娠 37 周之前出生或胎膜早破 (PROM) 的持续时间超过 18 小时,则该新生儿应接受有限的临床评估,并留院观察至少 48 小时。[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