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标准

减压病[1]

戈尔丁分类是在英国第一条达特福德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初用于压缩空气隧道(沉箱)工人减压病的开发项目。[47]根据严重程度将病例分为 1 型(轻度)和 2 型(严重)。该分类已用于潜水,并在后来将其细化为当前形式:[1]

  • 动脉气体栓塞 (AGE)

  • 减压病,分为:

    • 1 型(轻度),包括肌肉骨骼、皮肤和淋巴临床表现

    • 2 型(严重),包括神经系统、心肺和内耳(听力前庭)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包括脑病变、脊髓病变和主观感觉异常。心肺临床表现也被称为“气哽”,包括咳嗽和胸骨后疼痛;可能会导致虚脱。内耳(听力前庭)临床表现也称为“眩晕症”,包括眩晕、耳鸣和头晕。

此分类的局限性包括 AGE 和神经减压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分的症状。即使患者在临床上并未严重受累,但存在的常见主观感觉异常已导致许多病例被误诊为严重病症。将减压病作为一种多系统疾病的观点也使 1 型和 2 型疾病的区分有些牵强,因这两者往往同时存在。

急性减压病[2]

戈尔丁分类及其衍生方法的不足导致 1991 年提出了描述性术语。[2]该第二方案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对涵盖性术语“急性减压病”予以分类。

  • 疾病进展:

    • 进展型

    • 稳定型

    • 自发改善型

    • 复发性

  • 临床表现:

    • 疼痛(可以为肢体疼痛或束带样痛)

    • 皮肤

    • 肌肉骨骼

    • 神经系统

    • 听力前庭

    • 淋巴

    • 体质上

例如,可将病例描述为“急性、进展型、肌肉骨骼和神经减压病”。

中耳气压性损伤[48]

中耳气压性损伤分类最初由二战时的一名美国潜水艇人员 Wallace Teed 提出。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其目前形式包括 6 个等级:

  • 0 级:无可见损伤

  • 1 级:鼓膜充血,尤其沿着锤骨柄

  • 2 级:鼓膜弥散性充血加轻微出血

  • 3 级:鼓膜严重出血

  • 4 级:中耳内严重出血,其症状为鼓膜后存在游离血和气泡

  • 5 级:鼓膜穿孔。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