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虽然减压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各种治疗的主要依据均是高压氧舱中即时再加压。典型的多人高压氧舱[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典型的多人高压氧舱来自 Oliver Firth 医生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在将患者转运至相关设施过程中,建议进行施氧和补液。通过缓慢、分步减压使患者回到正常大气压。目标是消除患者症状和体内气泡。临床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时间。[52]

气压性损伤治疗取决于其位置(例如耳、肺和牙齿)。降低环境压力(即上升),氮麻醉可完全恢复。

减压病

应根据公认的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原则给予初步急救治疗。提供抢救浸没的无反应压缩气体潜水员的详细说明。[53]应使潜水员保持横卧姿势(平卧或恢复体位),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和提高氮清洗效果。[54]为避免进一步的气泡刺激,不应给予一氧化二氮麻醉,并应鼓励潜水员保持镇静。

  • 氧气:研究表明即时施用 100% 氧气能够改善临床治疗效果。[55]这增加了血氧不足组织的供氧量,并加快了惰性气体的消除速率。通过降低气泡中惰性气体分压,可增强向组织内的扩散并减小气泡大小。[56]

  • 液体:患者因浸泡利尿、晕船和气泡诱发性毛细血管渗漏易脱水。可向有意识的轻度减压病患者提供等渗口服液。否则,建议在损伤后 1 小时内静脉输液 1~2 L,继而输注 1.5 mL/kg/小时。[57]

  • 温度控制:身体潮湿的潜水员通常会体温偏低,应擦干身体,因体温过低会减缓惰性气体排除。相反,体温过高可能会使神经系统结局恶化。

  • 再加压:应尽早对患者进行再加压。经研究证明,若在 30 分钟内开始治疗,缓解的可能性达 95%。若延误 6 小时以上,则该可能性会降至 77%。[29]随着高海拔处大气压的降低,为最大限度地减小气泡膨胀的不利影响,最好应借由地面或通过加压至海平面气压的飞机运输至合适设施。[58]再加压从物理上减小气泡体积(玻义耳定律),并迫使气体回到溶液中。也可能会导致:

    • 因表面张力增加(由半径减小所致)而使气泡消退

    • 通过增加气体分压梯度,增强从气泡中的扩散

    • 降低身体组织卡压

    • 减小气泡-组织/气泡-血液的接触面,从而减少继发性炎症反应。

已制定根据经验得出的再加压方案(或“治疗表”),其因潜水最大深度(压力)、持续时间和所用的呼吸气体混合物而异。因失败率较高,美国海军于 1945 年引入的空气治疗表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较浅(和较短)的氧气表取代。

在压力下呼吸 100% 的氧气会导致:

  • 惰性气体快速消除

  • 缺血组织过度氧合

  • 水肿形成减少

  • 抑制继发性炎症性和再灌注性损伤。

分压分别超过 0.55 个绝对大气压 (ATA) 和 1.5 个 ATA 时,氧可能会导致肺和神经性毒性。可以在毒性发作前的潜伏期使用较高分压,并定期引入“空气断路”以尽量降低风险。常用氧治疗表包括:

  • 美国海军表 6 (USN 6):该标准通常推荐用于初始治疗。[1]用 100% 氧再加压到 2.8 个 ATA(18 m 或 60 英尺),持续 3 个 20 分钟的疗程,穿插 5 分钟空气断路,接着实施 1.9 个 ATA(9 m 或 30 英尺)下的类似操作,但需延长周期,总治疗时间为 285 分钟。对于严重或难治病例,可进一步“延长”在 18 m(59 英尺)压力处的治疗时间,或采用不同气体混合物(例如,氦氧混合气),加压至更深处的压力值。有限的数据表明,氦氧混合气初始治疗可减少所需的后续再加压疗程数,但最终治疗效果不会改变。[59]引入次于 50 m(164 英尺)处压力下初始空气呼吸阶段的 USN 6 以治疗脑动脉气体栓塞(此表被称为 USN 6A),但在潜水员中尚未显示优于较浅氧气表的任何益处。

  • 美国海军表 5 (USN 5):USN 6 缩短版,用于治疗皮肤或仅疼痛性症状(1 型 DCS)。若在达到 2.8 ATA 的 10 分钟内尚未充分缓解,或神经系统检查中存在持续异常,则将该表转换为 USN 6。

  • 保留其他表用于特定情况:例如,无氧气时,或用于饱和潜水员 (USN 7)。

对于再加压过程中的复发性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表、辅助临床治疗复议,有时还应进行诊断复议。可能需随访治疗,以治疗气泡损伤后遗症,且通常持续直至症状完全消退,或在两次连续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显著变化(即,已达到“平稳时期”)。

耳气压性损伤

通过避免所有进一步的压力变化(例如,潜水、飞行、有力的自动充气)治疗下降时的中耳气压性损伤直至消退。很少需要使用鼻腔或全身性减充血剂。很少使用抗生素,仅用于严重或发展性感染病例。

对于内耳气压性损伤,初步保守疗法有卧床休息、头部抬高以及尽量减少增大的外淋巴压力。患者应避免咳嗽、喷嚏、均衡及任何强体力活动(例如,建议使用软便剂)。若症状持续存在或恶化,则考虑手术干预。椭圆或圆窗修复可阻止进一步外淋巴液渗漏,并可改善眩晕、耳鸣和听力。

可施用镇痛药以缓解疼痛。

肺气压性损伤

疑似肺气压性损伤的初始治疗目的是尽量减少进一步导致气体膨胀或溢出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上升(水中、高压氧舱中或至高海拔处)

  • 体力活动

  • 咳嗽

  • 呼吸速率增加

  • 腹内压升高。

肺气压性损伤不同临床表现的治疗应如下。

  • 肺组织损伤:应用 100% 氧纠正动脉低氧血症,尽可能避免正压通气,因这可能会加剧肺损伤。可能需要血液动力学支持。

  • 气胸:根据标准方案治疗此症状。必须排除气体栓塞。利用正常气压的 100% 氧可使轻度病例症状消退。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可能需安排胸部引流或紧急穿刺胸廓造口术。重要的是,若疑似动脉气体栓塞,则气胸的存在不应延迟再加压。若在再加压过程中观察到气胸,则必须在加压氧舱中排出,否则其将会在减压过程中再膨胀。水下密封排放优选单向 Heimlich 阀,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加压氧舱压力变化导致水流入胸腔的风险。

  • 纵隔肺气肿:若确诊,应排除气胸和空气栓塞,因其治疗需优先考虑。若无症状,休息和观察即可。利用正常气压的 100% 氧可使轻度症状病例的病情消退。仅极严重病例需再加压。

  • 空气栓塞:治疗遵循减压病原则。即时再加压是关键。最初降低头部 5 分钟可让脑部气泡流通,但血液流向头部和初期脑水肿会限制这一效果。[60]运输至高压氧舱的过程中,患者平卧有助于降低进一步栓塞或栓塞迁移的风险。通过贴合面罩应用 100% 氧有助于溶解和消散栓子、治疗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限制急性炎症反应。进入加压氧舱前需做一定的特殊准备。由于存在隐匿性气胸风险,优选股中心静脉系而非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中的静脉。再加压前必须用胸管排除任何气胸,以避免高气压暴露时发展为张力性气胸。插管患者气管套囊中的空气应替换为等量液体(例如,盐水或蒸馏水)。若再加压治疗期间这些患者无法自行均衡其中耳空间,则可能需要鼓膜切开术。在脑动脉气体栓塞中,患者可能出现全身发作性癫痫,其治疗类似于任何其他病因的发作。一线抗惊厥药有静脉用药劳拉西泮或直肠用药地西泮(若无静脉通路)。若重复发作或在 30 分钟内无反应,则输注苯妥英或苯巴比妥。

鼻窦气压性损伤

基础性鼻窦炎症消退过程中,应避免压力变化。这可能会自发发生,或需使用局部或全身减充血剂和鼻内皮质类固醇。可施用镇痛药以缓解疼痛。难治或复发性病例可能需要内窥镜探查或手术,以提高窦口通畅率或移除阻塞物,例如息肉或多余的黏膜皱襞。

其他气压性损伤

避免压力变化直至组织损伤消退是所有其他气压性损伤的常见疗法。牙齿气压性损伤需镇痛和修复。严重胃肠道气压性损伤比较少见,但若发生胃破裂,则胃内容物可能进入腹腔且需手术修复。面罩或潜水服气压性损伤(面罩/潜水服挤压)将会自行消退。“面罩挤压”造成的眼气压性损伤[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面罩挤压”造成的眼气压性损伤来自 BMJ Education 的 Phillipa Squires 医生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

可施用镇痛药以缓解疼痛。牙齿气压性损伤通常非常疼痛且通常需镇痛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或双氯芬酸。这些也可用于鼻窦和面罩/潜水服挤压气压性损伤,但在后者中单独施用对乙酰氨基酚即可。也可能需要修复牙齿缺陷/损伤。

氮麻醉

降低环境压力(即上升到较浅深度)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