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针对轻度或是中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主动脉瓣面积每年平均减少 0.1cm^2,平均跨瓣压差每年增加 7 mmHg。[66]建议中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每 1-2 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而对于轻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每 3-5 年进行相应检查。[16]但是应该注意进展速度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应该为每名患者推荐个体化的随访间隔时间。

症状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且提示预后不良,若不进行手术,其平均生存时间为2-3年。8%-34% 的有症状患者会发生猝死。[67]因此,出现症状的患者有必要转诊接受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假体瓣膜设计、体外循环、外科技术、麻醉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主动脉瓣置换外科手术结果稳步提高。2006年美国胸外科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ry) STS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仅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死亡风险从 3.4% 下降到 2.6%,对于手术时小于70岁的患者,外科手术的死亡风险为1.3%。[30]接受手术治疗的术后存活患者,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其 5、10、15 年的相对生存率分别是 99%、85% 和 82%。[68][69]几乎所有患者射血分数和心衰症状得到改善,且有更晚期术前症状者受益更多。[5][59][70]对于未见改善者,应考虑瓣膜功能异常、术前左心室功能改善低于预期、人工瓣膜不匹配和存在其他共病的情况。

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可接受外科或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TAVR),而禁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即非外科手术候选患者)若其预测的 TAVR 后生存期超过 12 个月,则应转诊进行 TAVR 治疗。[28][29]美国 PARTNER 研究在高风险患者中对手术和 TAVR 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种术式在 2 年和 5 年时的症状缓解和死亡率相似。[36][37]30天时的围手术期风险各不相同;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系统事件(如卒中)在TAVR组发生率更高,但是主要出血事件和新发的心房颤动低于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39][38]急性肾损伤和置入新的起搏装置是两种干预方式的并发症,且发生的概率相当。[38]2 年和 5 年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瓣膜面积和平均压差的改善方面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是 TAVR 组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和主动脉瓣周反流更为常见。[36][37][41]对于禁忌手术治疗的患者(即非手术患者),PARTNER 研究对标准治疗(包括主动脉球囊成形术)与 TAVR 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TAVR 可使 1 年死亡率绝对降低 20%。[43]3 年时,TAVR 组的死亡率是 54.1%,相比之下,标准治疗组是 80.9%,5 年时,两组死亡率分别是 71.8% 和 93.6%。[44][45]30 天至 6 个月间,心力衰竭症状改善,3 年时,TAVR 组患者 29.7% 存活,其纽约心脏病协会功能分级为 I/II 级症状,相比之下,标准治疗组为 4.8%。[43][44][46]与标准治疗相比,TAVR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情况。[47]

大多数双瓣叶的患者需要接受瓣膜置换术,接受瓣膜置换术后,可显著减少这部分患者死亡率,并改善症状。然而,他们存在主动脉夹层风险,需要后续连续随访这一潜在并发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