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NF1 的病因学为涉及 NF1 基因的突变,导致其功能破坏或缺如。涉及该基因位点的病原变异型在人群中较为常见 (1/10,000)。NF1 基因非常大,并且是各种类型的基因突变的重要目标,突变可出现在卵细胞和精子中进而导致遗传性疾病,在体细胞中则会导致肿瘤和其他病症。NF1 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而肿瘤则是由于其功能副本均丢失所致。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难以确定,但基因的大范围缺失将导致严重的表型,而影响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则引起更轻微的表型。[4] 基因开始处的突变与升高的视通路胶质瘤风险有关。[5]

病理生理学

这些基因突变的后果是 NF1 基因所产生的神经纤维瘤蛋白的减少,后者将导致施万细胞、神经胶质、黑色素细胞、肥大细胞、血管细胞(血管内皮与平滑肌)、骨细胞、嗜铬细胞、消化道基质细胞,以及很可能其他类型的细胞中多个 Ras 癌基因所介导的信号通路被破坏。反过来,这些通路的破坏将导致组织特异性的发育不良及肿瘤,其净效应则为 NF1 的临床疾病。许多(但并非全部)细胞类型(例如施万细胞、黑色素细胞、嗜铬细胞、颅骨细胞)均源于神经嵴,因此在早期,NF1 被称为神经嵴病。杂合性缺失(体细胞缺失正常的 NF1 等位基因)发生于一些良性病变中,包括部分神经纤维瘤(或其中一部分)、咖啡牛奶斑以及至少两种相关的恶性肿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和青少年慢性髓性白血病。

分类

神经纤维瘤病(NIH 共识制定会议声明)[2][3]

NF1 不同于神经纤维瘤病 2 型 (NF2),后者的特征包括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瘤)、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瘤、囊下白内障、色素性视网膜炎,以及皮肤神经鞘瘤。NF1 和 NF2 的基因位点分别位于 17 号和 22 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