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PKD (ADPKD) 中已确定了两个基因:PKD1(染色体区域 16p13.3),出现在大约 85% 的病例中,编码蛋白为多囊蛋白 1 (polycystin 1);以及 PKD2 (4q21),出现在大约 15% 病例中,编码蛋白为多囊蛋白 2 (polycystin 2)。目前的理论是,在少数细胞中基因野生型拷贝产生了失活的体细胞突变,导致多囊蛋白功能丢失和同源囊肿发生。[20] PKD1 和 PKD2 的蛋白产物——多囊蛋白 1[21][22] 和多囊素 2[23] 是形成功能复杂体的膜蛋白,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多囊素 1 的细胞外配体。[24][25][26][27][28] 多囊素 2 是可以运输钙离子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29][30][31] 最近的证据表明,在肾小管初级纤毛中,多囊素作为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起作用。[32] 多囊蛋白 1、多囊蛋白 2 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PKD (ARPKD) 蛋白已在尿液中被称为外泌体的膜囊泡中发现。[33]
肾脏囊肿随时间发展和成长,导致正常肾脏结构和肾内脉管系统压缩、肾脏体积增大、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以及进行性的肾脏损害。[34] 囊肿起源于肾单位管状部分和集合管的细胞。虽然所有细胞都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PKD (ADPKD) 突变编控,但只有少数发生囊肿。[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多囊肾病的大体病理改编自 Dr Edwin P. Ewing, Jr., 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CDC (1972) [Citation ends].
基于肾脏病膳食改良 (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MDRD) 研究里程碑式的发现,在各种慢性肾脏病患者中,ADPKD 患者的肾功能下降最快。[35] 大多数 PKD1 突变患者在 70 岁前会出现肾衰竭,而超过 50% 的 PKD2 突变患者在相同年龄时肾功能是正常的。PKD1 突变患者 ESRD 发病的平均年龄是 54 岁,而 PKD2 突变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 74 岁。[1] PKD1 5' 区基因突变患者比 3' 区基因突变患者有更严重的疾病(在 60 岁时肾功能正常者比率为 18.9% 比 39.7%),并且更可能有颅内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2][3] 对于 PKD1 的突变类型或 PKD2 的突变类型或位置还没有发现明确的相关性。[4]
由肝受累、瓣膜性心脏病、颅内动脉瘤、疼痛、巨型肾肿大和憩室病可引起的额外的疾病相关并发症和疾病,从而导致额外的并发症和死亡。[36]
已确定 ADPKD 有 2 个基因存在遗传异质性:
PKD1(染色体区域 16p13.3),出现在大约 85% 的病例中,并且编码蛋白多囊素 1。
PKD2 (4q21),出现在大约 15% 的病例中,并且编码蛋白多囊素 2。
大多数 PKD1 突变患者在 70 岁前会出现肾衰竭,而超过 50% 的 PKD2 突变患者在相同年龄时肾功能是正常的。PKD1 突变患者 ESRD 发病的平均年龄是 54.3 岁,而 PKD2 突变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 74 岁。[1]
PKD1 5' 区基因突变患者比 3' 区基因突变患者有更严重的疾病(在 60 岁时肾功能正常者的比率为 18.9% vs 39.7%),并且更可能有颅内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2][3] 对于 PKD1 的突变类型或 PKD2 的突变类型或位置还没有发现明确的相关性。[4]
ARPKD 患者经常出现在新生儿期,超声检查时可发现肾脏回声扩大;这些病例中,在生命的第一年有很高的死亡率,许多患者需要供氧。[5] 度过新生儿期的患者,存活到 15 岁的可能性为 50% 至 80%,其中许多患者在那个阶段不需要肾替代疗法。本专题不介绍 ARPKD。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