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念珠菌病是一种黏膜感染性疾病,多数病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偶尔由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鲁氏念珠菌引起。

分支杆菌病原体在环境中常见。结核分枝杆菌 (MTB) 感染的传播途径是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颗粒。[9]

两种分枝杆菌属的感染:鸟型分枝杆菌和细胞内分枝杆菌,可形成鸟型分枝杆菌复合体 (MAC),可在晚期 AIDS 患者中引起重度疾病,但影响其他人的情况罕见。[10]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在初次感染后潜伏于感染宿主中,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11]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PCP) 是免疫系统受损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致病病原体是一种原生动物,但在 2001 年,官方重新归类为一种真菌,重新命名为耶氏肺孢子菌。[12]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可通过摄入未煮熟的肉或污染蔬菜中的卵囊而传播,或通过直接接触猫的粪便而传播。刚地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根据地理区域和人群分组的不同而变化。在 HIV 感染患者中,多数弓形虫病病例源自远期暴露后潜伏感染的再次激活。[13][14]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荚膜自生真菌,可以从土壤和鸟类排泄物中分离出。新型隐球菌感染可能通过吸入环境来源中的雾化病原体而发病。过多暴露于病原体的环境中,或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而易感性增加,将导致 HIV 感染患者更易罹患隐球菌病。[15][16]

病理生理学

HIV 疾病中 T 细胞免疫力受损和 CD4+ T 细胞耗竭是多数 OI 病理生理学中的关键因素。[17] 宿主防御机制受损和血浆 HIV RNA 水平高,与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念珠菌定植发生率增加有关。[18][19][20]

HIV 感染是获得结核病 (TB) 感染和迅速进展为症状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证明,患有 TB 的 HIV 感染人群均出现了细胞免疫和巨噬细胞功能受损的情况。[21]

认为鸟型分支杆菌复合体 (MAC) 在肠道的定植是 AIDS 患者 MAC 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随后在几个月后出现菌血症和播散性疾病。[22][23]

在 AIDS 患者中,细胞介导免疫的进行性丧失导致 CMV 再激活并开始复制,引起与非特异性炎症有关的组织坏死。[2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PCP) 期间发生的肺脏损害是宿主对耶氏肺孢子菌性炎性反应类型和程度的结果,而非病原体直接损伤的结果。[25]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 活性是使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维持在静止期的必须条件。[18][26][27]

在隐球菌感染中,认为微生物的多糖荚膜是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及前列腺素和一些细胞因子产量增加的主要毒性因素,特别是干扰素-γ。[28]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