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PCP)
对于 HIV 感染人群,若其 CD4+ 细胞计数低于 200 个/μL 或有口咽念珠菌病或任何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的病史,应接受 PCP 的化学预防治疗。
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 (TMP/SMX) 是推荐的预防治疗药物。[2][44][45] 其他治疗药物选择包括:氨苯砜、氨苯砜加乙胺嘧啶加亚叶酸、雾化喷他脒和阿托伐醌。阿托伐醌与雾化喷他脒或氨苯砜同样有效。[2][46][47] 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ART) 产生应答且 CD4+ 细胞计数升高至超过 200 个/μL 达 3 个月或更久的患者,应停止初级 PCP 预防。[48][49]
弓形虫病
确诊 HIV 感染后不久即应该对 HIV 感染者进行免疫球蛋白 G (IgG) 检测,以识别是否有刚地弓形虫潜伏性感染,应告知患者不得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并避免直接接触猫的粪便。CD4+ 细胞计数低于 100 个/μL 的血清阳性患者应使用预防弓形虫性脑炎的处方药物。TMP/SMX 是首选药物,氨苯砜加乙胺嘧啶或阿托伐醌是推荐的备选药物。在对 ART 有反应且出现 CD4+ 计数>200 个/μL 持续 3 个月或 3 个月以上的患者,应停用弓形虫预防性治疗。[2][50]
结核病 (TB)
首次发现 HIV 感染时,应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tuberculin skin test, PPD)。不建议进行常规的免疫无能评估。所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阳性(硬结 ≥ 5 mm)的 HIV 感染人群均应接受胸部 X 线检查和临床评估,以排除活动性 TB。无论年龄如何,所有 PPD 结果阳性、但无活动性 TB 证据且无活动性或潜伏性 TB 治疗史的 HIV 感染人群,均应接受潜伏性 TB 感染的治疗。[47] 应使用异烟肼 (INH) 治疗潜伏性 TB,每天一次或每周两次,持续 9 个月。 [ ] 应增加维生素 B6 以将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降至最低。对于接受以依非韦伦或拉替拉韦为基础的 ART 方案的患者,也可选择每周使用利福喷丁 + INH + 吡哆醇,持续治疗 12 周。[2]对于不能使用 INH 的患者,可以使用利福平或利福布汀单药治疗 4 个月。应在咨询专家或公共卫生权威机构后,选择适合耐药性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方案。[2]若可行,应考虑采取间歇性给药方案进行直接督导治疗,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方案疗程完成率。有报道称,HIV 未感染人群每日使用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治疗潜伏性 TB 感染 2 个月时,出现了致死性重度肝损伤,因此应避免使用含吡嗪酰胺的治疗方案。[51]
鸟分枝杆菌复合体 (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 MAC)
对于 HIV 感染人群,若其 CD4+ 细胞计数低于 50 个/μL,应接受播散性 MAC 疾病的化学预防治疗。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是首选的预防治疗药物。[52] 如果无法耐受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可将利福布丁作为 MAC 疾病的替代性预防治疗药物,但利福布丁相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使该药难以使用。[53] 在对 ART 出现应答、且 CD4+ 细胞计数升高超过 100 个/μL 达 3 个月或更久的患者中,应停止 MAC 初级预防治疗。[54][55]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
推荐采用 ART 将 CD4+ 细胞计数保持在 100 个/μL 以上,从而预防 CMV 终末器官疾病。[2]
结核病 (TB)
快速发现并治疗 TB 是最为有效的 TB 控制措施。已知或推测罹患 TB 的患者应与其他患者隔离,特别是 HIV 感染患者。加强病例发现是关键的预防措施,包括主动发现 HIV 患者中的 TB 病例、筛查其家庭成员是否出现活动性 TB 以及报告 TB。[30][189]
播散性鸟型分支杆菌复合体 (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 MAC)
推荐对播散性 MAC 疾病患者进行终身二级预防治疗,除非因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ART) 而发生了免疫重建。
完成超过 12 个月的 MAC 治疗后仍无症状且其 CD4+ 计数在 ART 治疗后持续升高(> 6 个月)至超过 100 个/μL 的患者,可以停止二级预防治疗。不过,如果 CD4+ 计数降低至 100 个/μL 以下,则应重新开始二级预防治疗。[55]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PCP)
推荐在完成治疗后进行二级预防治疗。如果因 ART 治疗 CD4+ 计数由低于 200 个/μL 升高至大于 200 个/μL 超过 3 个月,可以停止。如果 CD4+ 计数降低至低于 200 个/μL,则应重新开始预防治疗。
如果 PCP 复发见于 CD4+ 计数大于 200 个/μL 时,则应给予终身预防治疗。
弓形虫病
治疗完成后,应该开始二级预防治疗。
持续无症状的患者复发弓形虫性脑炎的风险较低,如果其 CD4+ 计数在 ART 治疗(> 6 个月)后仍高于 200 个/μL,可以停止二级预防治疗。不过,如果 CD4+ 计数降低至 200 个/μL 以下,则应重新开始二级预防治疗。[190]
隐球菌性脑膜炎
在完成 10 周的治疗后,应开始终身长期维持治疗,或者直至 ART 治疗实现免疫重建。
对于隐球菌感染得到成功治疗后至少接受了 1 年治疗、CD4 细胞计数≥100 个/μL并且已接受>3 个月 ART 且病毒载量无法测出的患者,可以停用隐球菌长期维持治疗。如果 CD4+ 计数降至低于 100 个/μL,则应重新开始维持治疗。[2]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
完成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诱导治疗后,推荐进行终身二级预防治疗,除非因 ART 治疗而发生了免疫重建。
对于 ART 实现治疗应答后 CD4+ 计数持续(3~6 个月)升高至超过 100 个/μL 的患者,可以停止二级预防治疗。对胃肠道或肺脏疾病不常规推荐进行长期维持治疗。[2][191]
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鉴于发生耐药的可能性、费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以及治疗对急性疾病的有效性,不建议进行二级预防治疗。不过,可以考虑用于频繁或重度复发。[19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