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结核病 (TB)

  • 最好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建议对所有 HIV 相关 TB 患者进行直接观察治疗 (DOT)。

  • 每个月的患者随访包括临床、细菌学和定期实验室和放射学评估,这对确保治疗成功十分重要。

  • 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 LFT(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肾功能(血清肌酐)、FBC 分类计数和 CD4+ 计数检查。

  • 对于肺结核患者,应每个月采集至少一份痰液样本,进行抗酸杆菌 (AFB) 涂片和分枝杆菌培养,直至连续 2 次样本培养结果呈阴性。还应在 8 周治疗后采集痰液样本,以指导巩固期治疗的持续时间。[186]

播散性鸟型结核分支杆菌复合体 (MAC) 感染

  • 对初始治疗方案未产生临床应答的患者,应在治疗开始后 4~8 周进行重复血液培养。[2]

耶氏肺孢子虫肺炎

  • 治疗过程中进行仔细监测对评估治疗应答及尽早检测早期毒性十分重要。

  • 建议治疗后随访,特别是使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之外的某一制剂或者因毒性而缩短了治疗时间时。[2]

弓形虫病

  • 应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不良事件和临床及放射学改善。[2]

隐球菌性脑膜炎

  • 应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 对于具有任何颅内压升高的神经系统体征的患者(例如意识不清、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或下肢阵挛) 应通过腰椎穿刺降低颅内压。经过 2 周的治疗后,应重复腰椎穿刺,以确认清除了脑脊液中的病原体。

  • 整个治疗过程中,监测 LFT(氟康唑)、肾功能和电解质(两性霉素)。[2]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

  • 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随访,因为即使是 CD4+ 计数高至 1250 个/μL、达到免疫恢复后,视网膜炎仍会复发。[187] 应在以下时间通过扩瞳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CMV 视网膜炎确诊时、完成诱导治疗后、治疗开始后 1 个月以及之后患者接受抗 CMV 治疗期间每个月进行一次。对于出现免疫恢复的患者,可将眼科随访减少为每 3 个月一次。[188]

  • 在诱导治疗期间,应每周两次监测一次 FBC、肾功能和血清电解质,之后在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或膦甲酸期间,每周进行一次。[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