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2013 年,全球总共有 330 万人死于缺血性卒中。在 1990 至 2010 年之间,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在高收入国家下降了 37%,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下降了 14%。[9] 在美国,卒中是导致严重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9] 可通过充分验证的预后评分(例如 ASTRAL 评分或 iScore)获得可靠的功能性结局的预后。[108] 静脉溶栓和卒中专科病房是改善卒中结局的唯一已证实的干预手段。

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抑郁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项关于卒中后物理治疗疗效的 meta 分析显示,即使是在卒中后晚期应用,多种干预仍可改善功能结局。[109]

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治疗的患者

尽管发生有症状的颅内出血风险为 6%,但这些患者仍可能比不使用 r-tPA 治疗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预防 1 例额外卒中相关残疾的需治疗人数大约为 8。[65] 更新的研究表明,在改良 Rankin 残疾量表中的数值改变 1 个点需要治疗的患者数甚至更低(例如,即使患者没有完全恢复或接近完全恢复,使用 r-tPA 仍可能降低严重残疾的几率)。[11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