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窦性心动过缓,一度心脏传导阻滞和二度 Ⅰ 型心脏传导阻滞 |
短期 | 中 |
通常发生于右冠状动脉闭塞,由于房室结和希氏束以上传导系统部位梗死,或由于迷走张力增高。 这些心律失常通常是良性和一过性的,且不需要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率低于 50 次/分且有症状,则应静脉给予阿托品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晕厥或心绞痛,则可能需要临时起搏器。 |
||
前壁心肌梗死的完全心脏阻滞 |
短期 | 中 |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可急性进展,并可能导致心室停搏。 前壁心肌梗死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间隔内传导束的梗死和坏死。 发现传导障碍后应立即采用经皮起搏,或最好是经静脉起搏。这类患者通常需要永久起搏器治疗。 |
||
反复发作的胸痛 |
短期 | 中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高达 50% 的患者可能发生胸痛。[75] 对于心绞痛样症状,应当通过心电图改变进行评估,以考虑是否需要加强药物治疗、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再次进行血管造影。[11] |
||
前壁心肌梗死的二度 Ⅱ 型心脏阻滞 |
短期 | 低 |
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希氏束以下传导系统发生障碍,并可能迅速进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发现传导障碍后应立即行经皮心脏起搏,或最好经静脉心脏起搏。 |
||
下壁心肌梗死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
短期 | 低 |
可发生于伴有由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身上 通常为一过性,或可由阿托品缓解 如果心力衰竭、晕厥或心绞痛发作,可能需要安装临时起搏器。这类患者很少需要永久起搏治疗。 |
||
急性二尖瓣反流 |
短期 | 低 |
下壁心肌梗死可以导致后内侧乳头肌断裂,前侧壁心肌梗死可以导致前外侧乳头肌断裂。 右室乳头肌断裂很少见,可引发致命的三尖瓣反流。 完全乳头肌断裂导致开放式二尖瓣反流,而且为致命性的。 不完全乳头肌断裂的患者需要急诊心脏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前应当考虑正性肌力支持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以维持暂时的稳定。 |
||
室间隔缺损 (VSD) |
短期 | 低 |
室间隔破裂可导致室间隔缺损。 前壁心肌梗死相关的破裂多发生在心尖部位,而下壁心肌梗死多是与室间隔基底段穿孔有关,预后更差。 室间隔破裂更可能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相关。 这些患者需要急诊心脏手术。 早期识别、缺损大小以及心室功能损害程度决定患者是否能够存活。 |
||
急性心包填塞 |
短期 | 低 |
心室游离壁破裂导致急性心包填塞累计占 STEMI 住院病死率的 10%。 心尖部变薄伴血流冲击末端严重坏死和肌肉收缩剪切力的作用是导致破裂的可能原因。 填塞通常发生于既往没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并通常发生在梗死和正常心肌的交界部位。 前壁心肌梗死后,累及前壁和侧壁的心室壁破裂风险增加。不完全破裂可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急性或完全破裂几乎不可能救治。 患者需要急诊手术切除坏死心肌和紧急修补。 手术前应考虑使用正性肌力支持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以维持短暂的稳定。 |
||
心肌梗死后心包炎(Dressler 综合征) |
短期 | 低 |
发生于 5%-10% 的心肌梗死患者。 阿司匹林为首选治疗药物,因为在动物实验中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阻碍瘢痕形成。[76]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长期 | 高 |
由于心肌受损、梗死加重和急性发作后的左心室重塑,心肌梗死后经常发生由左心室功能降低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合理的药物治疗,包括 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可以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进展。 如果条件合适,可以选用双心室起搏。 |
||
室性心律失常 |
存在差异 | 高 |
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可发生于缺血和再灌注时,且可能是致命的。其可能发生于心肌梗死的任何阶段,原因是正常心肌与瘢痕交界部分形成折返环,最常见于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 电解质必须平衡,特别是钾离子和镁离子,电解质失衡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血钾应当维持在>4 mmol/L (4 mEq/L),血镁应在>1 mmol/L (2 mEq/L)。 应先进行心脏直流电复律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而采用相应的适当疗法。 最佳药物治疗方案(特别是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对于所有左心室射血分数持续降低 (<35%) 的患者,如果心肌梗死后经 3 个月强化药物治疗未见疗效,应考虑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20] |
||
反复发作缺血和梗死 |
存在差异 | 高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反复缺血或梗死的原因是斑块进一步破裂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反复发作应当采用与初始发作同样的治疗。 初次就诊后强化危险因素控制,可减少复发。 |
||
抑郁症 |
存在差异 | 高 |
心肌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应对患者常规筛检此症。[74] 可能有必要进行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治疗。 |
||
支架内血栓形成 |
存在差异 | 低 |
无论是否置入支架,所有患者均建议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少 12 个月。支架内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提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造成,也可能因技术原因以及合并症如糖尿病导致。在医院和随访期间,应当重点提醒患者及其家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 12 个月的重要性。[77] |
||
左心室 (LV) 血栓 |
存在差异 | 低 |
左心室血栓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尤其是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伴有心尖运动障碍。早期研究发现,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78][79][80] 如无早期血运重建,通过超声心动图,大约有三分之一可见到左心室血栓。即使在左心室血栓患者中,栓塞的发生率也很低 (4.5%)。在更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在早期再灌注治疗时代,使用心脏 MRI 发现 8.8% 的患者存在左心室血栓。[81] 大多数患者 (88%) 的左心室血栓在心脏 MRI 随访时消退。基线期梗死面积较大是左心室血栓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存在左心室壁血栓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进行抗凝治疗。[82] |
||
左心室动脉瘤 |
存在差异 | 低 |
在再灌注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动脉瘤形成的发生率较低 (<5%),且在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中更常见。存在左心室动脉瘤可能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和心律失常的风险,但很少需要手术治疗动脉瘤。[82]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