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急性肾衰竭 |
短期 | 高 |
可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由循环毒素或横纹肌溶解引起。低血容量和炎症介质。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并发症。[114] |
||
胰腺脓肿 |
短期 | 低 |
当胰腺周围积液有细菌定殖发生感染时,即会发生。如果未经手术治疗,一定会致命。在坏死胰腺组织和出血性渗出液继发细菌污染之后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病程早期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是否可以降低脓肿的发病率。患者通常会在胰腺炎发病后 2~4 周出现临床表现,伴有发热和临床恶化。 CT 扫描显示环形增强积液及积气,从而可据此作出诊断。治疗方法是引流(手术与经皮)和抗生素治疗,抗生素需覆盖结核杆菌、拟杆菌属、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5] |
||
坏死性胰腺炎 |
短期 | 低 |
继发于液体复苏不足、血管活性和毒性物质(磷脂酶、内毒素、活化胰蛋白酶、补体活化、血栓素和弹性蛋白酶)。[4] |
||
胰腺功能不全 |
长期 | 低 |
与胰腺内分泌功能衰竭相比,反复发作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病例更常见。 |
||
慢性胰腺炎 |
长期 | 低 |
急性胰腺炎的反复发作可能引起慢性瘢痕形成,如果病原学因素未经治疗,可能显现慢性胰腺炎的典型特征:葡萄糖耐受不良、胰腺功能不全和钙化。[12] |
||
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 |
长期 | 低 |
持续性胰腺炎可能引起门静脉和/或脾静脉的刺激作用和炎症,进而引起门静脉高压症。警惕胰腺炎复发、脾肿大和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脾静脉血栓形成。[5][12] |
||
肠瘘 |
长期 | 低 |
由胰腺和相邻十二指肠或横结肠周围炎症引起。 |
||
肠梗阻 |
长期 | 低 |
肠梗阻常见于胰腺炎患者,由脱水、电解质异常或相邻肠道炎症引起。肠梗阻可见于病程晚期,此时假性囊肿或脓肿会引起肠道机械压缩(通常是十二指肠或横结肠)。[12] |
||
脓毒症 |
存在差异 | 中 |
肠黏膜在脓毒症形成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有关肠道如何通过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分泌细胞因子,调控炎症反应的描述可在文献中找到。[79][115][116]革兰氏阴性细菌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罹患脓毒症的主要病因,并且肠黏膜被认为是此类微生物的发源地。因此,重要的是通过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维持解剖学屏障的完整性。[117] |
||
腹膜后出血 |
存在差异 | 中 |
由动脉假性动脉瘤引起。 |
||
感染性胰腺坏死 |
存在差异 | 中 |
80% 的死亡是由感染引起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结核杆菌、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比革兰氏阳性微生物更常见。既往研究显示,未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达 50~80%,接受清创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达 10~40%。 |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存在差异 | 中 |
胰腺炎时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产生和排泄可能会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引起肺细胞破坏和表面活性物质数量减少。这会引起气道破坏、表面张力增加和氧合作用不足。患者通常会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更高水平的辅助供氧)、双侧间质浸润、PaO2:FiO2 指数低于 300 以及正常肺毛细血管楔压。患者在病程中可能需要机械通气。[1][4][12] |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存在差异 | 低 |
重症急性胰腺炎,尤其如果出现坏死,已被证明与细胞因子释放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相关,伴补体活化、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级联反应,从而引起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出现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和 D-二聚体水平升高,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5] |
||
多器官功能衰竭 |
存在差异 | 低 |
肠黏膜在多器官衰竭形成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有关肠道如何通过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分泌细胞因子,调控炎症反应的描述可在文献中找到。[79][115][116] |
||
假性囊肿 |
存在差异 | 低 |
假性囊肿是密闭化的酶含量较高的积液。囊壁由腹膜、肠系膜和浆膜的炎性纤维化形成,以限制胰腺积液的扩散。假性囊肿没有上皮层。如果患者在治疗一周没有反应或症状复发,则应警惕患有假性囊肿。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可触及肿块。CT 扫描是首选的诊断研究方法。假性囊肿可并发感染、破裂 (5%) 和出血。主要治疗适应症为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期待疗法在急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后形成囊肿的前 6~12 周内非常重要。自发消退的机率达 40%。因此,对于尺寸大于 5cm 的囊肿,通常建议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而非保守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囊肿切除术、外引流(手术或经皮)或内引流术(首选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囊肿空肠 Roux-en-Y吻合术、囊肿胃引流术或囊肿十二指肠引流术)。[5]内镜经胃和经十二指肠引流术日益受到青睐,原因在于此治疗方案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118] |
||
胃肠道出血 |
存在差异 | 低 |
由临近的胃或十二指肠炎症、假性囊肿破裂、动脉假性动脉瘤或消化性溃疡引起。 |
||
腹膜内出血 |
存在差异 | 低 |
由腹腔动脉或脾动脉破裂或急性脾静脉血栓形成引起。 |
||
胰腺腹水 |
存在差异 | 低 |
包括腹腔内的胰腺积液。这是由假性囊肿的慢性泄漏引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由胆管破裂引起。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以及腹水对利尿剂治疗无反应。初始治疗包括高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类似物。如果治疗 2~3 周后仍无改善,应考虑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和手术治疗。[5] |
||
胰腺性胸腔积液 |
存在差异 | 低 |
继发于胰腺瘘引流进入胸腔。根据胸腔穿刺术、收集的富含淀粉酶的液体和显示瘘存在的 CT 扫描/逆行胰造影图作出诊断。其治疗包括胸管引流、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全肠外营养。如果瘘仍然存在,应进行手术干预,实施瘘切除术或胰腺远端切除术。[5]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