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检查不是最终性检查,所有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都要进行该检查。在临床工作中,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时,Wells标准是最受广泛接受的法则。[43][44]如果Wells评分不低于2分,诊断就有可能成立(绝对风险大约40%)。[43][44]如果Wells评分低于2分,就不太可能是DVT(可能性小于15%)。[43][44]
标准如下:
活动性肿瘤(过去6个月曾接受治疗):1分
小腿肿胀比对侧肢体周径大于3 cm(胫骨粗隆下方10cm处测量):1分
清晰可见的表浅静脉(非静脉曲张):1分
凹陷性水肿(局限在患者):1分
全腿肿胀:1分
沿着深静脉走向的局部疼痛:1分
瘫痪、轻瘫或者近期下肢石膏制动:1分
近期卧床休息大于3天,或过去12周内有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大型手术:1分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病史:1分
替代性诊断(程度至少为“可能”):减2分。
这种检测在妊娠人群中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因此,对可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妊娠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时,不应常规应用该检测。名为LEFt评分的临床评估法则是专门针对妊娠人群的。这个法则也还没有得到明确证实也不应常规使用。[56]
评分不低于2分
如果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验前概率被分为不太可能(Wells评分低于2分),则适用该检测。如果D-二聚体水平正常,则可在低可能性患者组中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50]如果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可使用静脉多普勒超声以进行进一步检查。
怀疑门诊患者有静脉血栓栓塞事件时,即时检测能提供重要信息,并能为低可能性患者的临床决定提供指导。[68]证据 A比如说,当验前可能性低时,D-二聚体水平定量检测的阴性结果可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它不是一种最终性检测,D-二聚体水平升高具有高度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43][69][70]在老年、患病、潜在肝病、有感染或者妊娠患者身上,D-二聚体经常是阳性结果。
无论患者分组如何,D-二聚体阳性预测值很低。然而,在有癌症、感染、缺血、晚期肝/肾疾病和创伤等可能升高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的阳性预测值会更低。因此,不建议将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这些患者。
由于在孕期会自然升高,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妊娠患者身上作用有限。[54]然而,这些患者的D-二聚体阴性结果却在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55]
正常或升高
通过应用多普勒和静脉压迫来评估静脉血流。
是所有高可能性患者(Wells评分不低于2分)或低可能性(Wells评分低于2分)且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的一线检测,来评估腘静脉、股深静脉、股静脉和股总静脉。[52][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短轴超声显示股静脉(FV)和股深静脉(PFV)毗邻的股动脉受压(左)和被压扁(右)Jeffrey W Olin采集,允许使用 [Citation ends].
超过95%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71]静脉超声敏感性高是因为:1.下肢的深静脉容易显现;2.它可扫描多个区域,使得至少一部分的血凝块能被检测到;3.压迫容易辨别血管内血栓。与静脉造影相比,无压缩性是它的唯一经过验证的标志,阳性预测值较高。
超声不能提供静脉血栓确切的形成时间,但它在分辨急性、亚急性、慢性和不能确定形成时间的静脉血栓方面,比目前的所有影像学技术都要好。
被评估为高可能性静脉血栓的患者,如果初始超声检查结果正常,1周内应重复超声检查。
被评估为低可能性静脉血栓的患者,如果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初始超声检查结果正常,1周内应重复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仅仅能用于评估近端深静脉系统,D-二聚体结果阳性或者患病可能性高,以及初始超声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应该1周内重复超声检查。[48]在排除近端静脉血栓延伸到腘静脉甚至更远静脉时,连续的超声检查策略是有必要的。
全腿静脉超声检查和连续近端超声检查的区别没有临床上的相关性,对于有症状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门诊患者的管理,两个诊断方法是等效的。[48]
疑似 DVT 妊娠女性的首选初始试验。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呼吁在妊娠女性中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用连续近端超声检查。[60]
使用超声换能器时不能完全压迫静脉腔;自发血流的减少或缺失;呼吸变异的缺失;腔内回声;彩色血流变异
开始华法林治疗前需要知道INR值,开始静脉内肝素治疗前需要知道aPTT值。
基线水平值
一些抗凝药(比如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的剂量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需要调整,所以需要基线水平值。
基线水平值
可能检测出的异常和潜在危险因素有关(例如:癌症)。
基线水平值
可能检测出潜在的血液恶性疾病(例如: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症)等异常。
血小板计数高可能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者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
肝素疗法可能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有关,血小板计数应该测定基线水平,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定期监测。
基线水平值
腔内充盈缺损
血栓形成倾向检测通常在无诱因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时考虑进行。这些检测可能有助于指导抗凝药物治疗的疗程制定。
抗凝血酶水平由于在服用肝素患者身上有可能低而不推荐检测。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需要连续2次检测(间隔12周)的阳性结果,包括抗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Ⅰ抗体或狼疮抗凝物(常称作稀释印度蝰蛇毒时间或DRVVT)的阳性结果。
蛋白C和蛋白S测定结果在患有急性疾病的患者身上有可能是假的,华法林会抑制功能性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
应该记住的是,有血栓形成倾向疾病的特发性或无诱因的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与无血栓形成倾向缺陷的特发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相比,具有相同的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的风险。[66][67]
一项综述注意到,还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评估血栓形成倾向检测在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评估中的收益。[73]
阳性或阴性;如果有疑似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2周后重复检测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